投资次要的事
在《投资最重要的事》一文,我提出了价值梭哈的概念,我们说投资首先重要的事是“战略”,在“战略”上有五件重要的事情:
- 相信长期投资必然赚钱
- 价值梭哈
- 避免毁灭
- 尽可能多的可持续场外现金流,持续增加投资本金
- 尽可能早开始投资以及长寿
但是如果我们混迹于论坛、投资群,又或者在社交场合,就会发现人们很少谈论这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谈论最多的是宏观经济、个股消息面、价格、对“犯错”的懊悔等等,有时候甚至吵得不可开交。但这些都是次要的问题。
在投资世界中,风格各异,百花齐放。有人集中持仓、重压重仓;有人广撒网、力求分散;有人钟情捡“烟蒂”,寻找估值洼地;有人偏好成长股,寻找明日之星;有人在一级市场挖掘早期潜力公司;有人在二级市场交易公开股票;有人持股多年不动如山;有人快进快出,追求波动套利。
这些看似迥异、甚至相互对立的投资风格,其实并不决定成败。关键不在“选哪一种风格”,而在“是否适合自己”,是否与自身的资源、能力圈、资金状况、时间投入和目标一致。
集中还是分散是次要的
集中投资的代表人物如段永平、沃伦·巴菲特。他们往往在极少数公司上投入大量资金,信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看紧这个篮子”。段永平几乎押注全部身家在苹果等少数企业;巴菲特曾把超过 40% 的资金投入可口可乐。这种风格要求极高的判断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与之相反,彼得·林奇则是分散投资的典型。在执掌麦哲伦基金的13年间,林奇管理的股票数量最多时超过1400只,年化回报率达到29%。他认为:”在股票投资上,分散投资是降低风险的好方法。”林奇通过广泛撒网的方式,寻找”十倍股”的机会。
巴菲特集中投资创造了年化 20% 的长期回报,林奇分散投资实现了年化 29% 的惊人业绩。两种截然相反的风格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充分说明了投资风格本身并非决定性因素。
但正如《投资最重要的事》所指出的,可以集中,但不应该孤注一掷只投资一支股票或者一个行业,无论你多么牛逼、多么有远见、多么自信,你认为你的胜率超过 99%,但也一定要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错的,没有人是神,人一定会出错,投资是概率游戏,留在牌桌上的才能笑到最后。即便这次没有出现意外,如果你一直这么做,总有一天黑天鹅会出现,即便赢了 100 次,只输了一次,就出局了。
收益率是次要的
彼得·林奇在 1997-1990 年管理麦哲伦基金期间,平均年化收益率是 29%,远远高于巴菲特不到 20% 的年化收益,为什么彼得·林奇的声望和财富远远不如巴菲特呢?因为彼得·林奇 46 岁就退休了,而巴菲特从 26 岁回到奥马哈全职投资,至今已经 70 年了,期间从未离开市场,也从未从市场中提取资金永远个人消费。收益率的重要性远远不如梭哈(金额和时间)的重要性。
另外就是追求高收益很难,甚至很多高学历的专业人士的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对收益率的追求上,结果却无法跑赢指数,最著名的巴菲特十年赌约足以说明问题:
2007 年,著名投资人沃伦·巴菲特发起了一场被称为“十年赌约”的著名投资挑战。他向全世界公开打赌,认为一只低成本的标普 500 指数基金,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将跑赢由专业人士管理的对冲基金组合。接招的是纽约的 Protégé Partners,他们挑选了五个“基金中的基金”,共包含逾百个对冲基金作为对赌标的。赌注为 100 万美元,胜者将款项捐给指定慈善机构。
最终结果表明,从 2008 年到 2017 年,巴菲特选定的指数基金累计上涨了 125.8%,而对冲基金组合仅上涨 36.3%。这场胜利不仅是对指数投资的有力证明,也揭示了高费用、低透明度的主动管理在长期内难以战胜市场的现实。巴菲特在赌局结束后写道:“当数百个高度专业化的投资经理与一个坐在办公室里、不动如山的指数基金投资者比赛时,结果令人惊讶却又在意料之中。”这场赌约至今仍被视为价值投资理念的经典案例。
专业人士尚且如此,何况是普通人呢?与其把时间和注意力花在对收益率的追求,不如把时间花在工作上,那么一定可以获得更多的场外现金流用于价值梭哈,还有就是锻炼身体,活得更久一些是远远比提高收益率更容易的。
但是追求平均收益率是非常容易的,直接购买低成本的指数基金就可以了,几乎不需要花时间。
判断价值的方式是次要的
巴菲特早期师从格雷厄姆,专注“烟蒂股”——那些即将燃尽但价格极低、尚有一口价值可吸的公司。这种风格强调“安全边际”,风险低但增长有限,且能够容纳的规模很小。
后来,巴菲特受费雪影响,转向寻找“好公司”,即具有长期增长潜力和护城河的企业。他说:“宁可以公道的价格买入好公司,也不愿以便宜的价格买入差公司。”这就是成长投资的核心理念。
巴菲特早期捡烟蒂很成功,后面寻找成长股也很成功。
众所周知,巴菲特和芒格非常厌恶比特币,因为比特币没有现金流,同样巴菲特也同样不碰不产生现金流的黄金,他曾经明确说过:
“黄金被挖出来,然后我们把它重新埋进地里并且支付人去守着它……它没有用。任何理性人都不会认为这是一项投资。”
同样还有巴菲特对互联网公司的态度,他曾在 1998 年的股东大会上说:
“要是我在商学院教课,期末考试时,我会出这样的题目,告诉学生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信息,让他们给这家公司估值。哪个学生给出了估值,我就给他不及格。”
巴菲特完美避开了 2000 年的互联网泡沫,但也错过了后面 20 年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巴菲特认为比特币和黄金没有未来现金流,而互联网公司无法估值,所以他不碰,但是“没有未来现金流”和“无法估值”都不代表没有价值,这是两码事,巴菲特坚守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他不担心错失机会,他没有错。
最重要的是,这些都没有妨碍巴菲特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人。
择时是次要的
2010 年 5 月 22 日,早期比特币矿工拉斯洛·汉耶茨用一万枚比特币换了两块披萨,那是比特币第一次有了价格,虽然拉斯洛·汉耶茨表示不后悔,但是从各方面的信息,比如还在从事普通的软件开发工作,推测拉斯洛·汉耶茨基本上不持有比特币了。
在比特币出现最初的几年,有很多人看到比特币的白皮书,并且像我第一次阅读比特币白皮书一样,被比特币的精妙设计所吸引,畅想未来比特币统治世界金融市场,相信比特币必然改变世界。并且可能在价格便宜的时候买入,比如花一万块钱买入 1000 枚(10 元/枚),然后几天内涨价 50 元,很开心,然后又回调到 20 ,很懊悔为什么没有在 50 的时候卖掉,然后又涨到 50 的时候就果断卖掉了,想着回调再买入,但是比特币这次没有回头接客,虽然后面比特币依然波动巨大,但是再没有回到 50 以下,虽然还是一如既往的相信比特币终将改变世界,但是永远都上不了车了。这是比特币这十几年大量发生的故事,现在比特币 10 万美元一枚的时候,很多比特币早期用户早就没有哪怕一聪比特币了,剩下的只有懊悔,或者用阿 Q 胜利法安慰自己。与之对比的是,有很多用户采用定投的策略投资比特币,哪怕是在牛市最高点开始进入的,现在也有好几倍的收益了。
买在低点,卖在高点,Alpha / Beta 通吃固然好,谁都想这样,但是市场短期波动,受宏观政策、市场情绪、资金流向、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市场的短期走势无法预测,对于好的资产,甚至短期高估了一些,如果一直等可能也会错失买入的机会。例如,2020 年疫情初期,大量投资者恐慌割肉离场;而仅几个月后,市场迅速反弹,科技股创出历史新高。那些坚持持有的人反而赚得盆满钵满。
按照价值梭哈的理念,构建自己的场外现金流,有持续的资金投入市场比择时更重要,即便一开始买入价格贵一些,价格跌了,后面持续买入,成本也会下降。
资金规模是次要的
很多觉得自己没有本金,即便收益率很高,收益也不会很多,所以要么就干脆不投资,或者总是想着找到一个所谓的“财富密码”、一飞冲天、一夜暴富。而往往这种把资本市场当赌场的心态,最终的结果事与愿违,不仅没有暴富,本金也输光了。
别人有一个亿,存银行一年也能有几百万的利息,你只有 10 万块,翻倍也只能赚 10 万,哪有怎么样呢?别人比你有钱的事实无法立即改变,无论你现在是否投资都是一样的,投资不应该和别人比,而应该只关注自己,不管你有多少钱,投资和不投资是有区别的,如果坚持价值梭哈的投资理念,长期看财富就会积累并且实现大幅度的增值,而如果不投资,钱就会贬值、被消费掉、甚至被人骗走,从很长的时间维度看,这个差别是非常大的。
事实上资金小是非常有优势的,比如说现在只有 10 万块钱的积蓄投资,然后每年还有额外 2 万块的“闲钱”进行额外的投资,那么新增的本金占投资账户的资金规模比例就非常高,这就有很大的容错,比如说一开始买入的价格不好、或者卖错了,后面新增的本金分摊前面的错误,资金小对于“择时”、“买对”的要求会更低,这是优势。
专业和投入的精力是次要的
有一些人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工作也很忙,没有很多时间研究投资。这个心理的障碍,常常是我们开始一件事情最大的障碍。
有很多人每天花数小时刷财经新闻、看股吧、盯K线,沉迷于社交媒体上“大神”的预测,却连一家公司财报的基本逻辑都理不清楚,更不要说做估值、读行业研究。
他们以为自己在“研究市场”,其实只是在沉浸于信息噪音中寻找情绪刺激。看消息涨跌就冲进去,结果成了最后一棒;被市场情绪裹挟,一会儿满仓,一会儿空仓,心理压力巨大;最终,不但没赚到钱,还耽误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和生活。这不是投资,而是一种披着理性外衣的投机焦虑症。
普通人真正应该花时间去提升的,是自己能力圈内部的专业能力——也就是你在工作中积累的认知优势、行业洞察、资源链接。如果你是做新能源的,你天然比外部投资者更了解这个行业;如果你是做医疗的,你更容易识别哪家公司的管线是“真进展”,哪家在画大饼;如果你是程序员、产品经理、市场人……你也可能在自己的行业里提前嗅到趋势,发现机会。比如说对于互联网行业从业者,在 ChatGPT 发布之后,更容易感受到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算力需求,但是英伟达的股票并没有立即上涨,这是比行业外人士更容易发现的机会。又比如,在中国有大量的“米粉”(小米的粉丝),家里的很多产品都尽量买小米,小米在正式发布汽车之前,造车能否成功还很不确定,但是正式发布汽车以后就引起了轰动,比所有人想象的还要成功很多倍,但是小米的股票也没有立即涨,这时候是非常好的买入机会。
事实上投资并不需要很多时间,一年能够看到一两个机会就已经非常好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市场的明锐度会不断的提高。退一步讲,即便是不在市场花费任何时间和注意力,那么直接买指数也是非常好的选择。
犯错是正常的
在投资中,犯错是普遍规律,不是偶发意外。任何一笔投资都是概率游戏,无论认知多么深刻、信心多么充分,最终事实都可能证明是错的。很多投资者对“错一只股票”耿耿于怀,买了就不肯认赔,幻想“总有一天会涨回来”,结果却越陷越深。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市场总有黑天鹅,总有误判,而这些都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比如:
- 你买了一家看起来估值很低的公司,结果因为财务造假退市;
- 你押注一个行业风口,结果政策急转直下,逻辑彻底逆转,比如说 2021 年的教培行业;
- 你看好一个创始人,结果对方贪污跑路……
巴菲特一生中的错误可以写出一本书来。他自己在股东信中坦言:
“我最大的错误之一,是早年买下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纺织业务。”
这项收购不仅让他早期资金效率低下,也长期拖累了公司的资本配置效率。他还承认,没能更早买入亚马逊、低估了谷歌的重要性,对航空股的反复试错……这些都是被广泛记录的“错”。
但这些错误并没有阻止他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者之一。
段永平说过一句话:
“犯错不可怕,不改才可怕;能改的错,不论成本多大,都是最小的代价。”
投资中最致命的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对错误的执迷:
- 不愿止损,只因不愿承认自己错了;
- 持续加仓,只因为“越跌越便宜”;
- 套牢后说服自己是“长线投资者”,其实只是不敢面对失败。
这种心理账户和损失厌恶机制,是普通投资者的最大敌人。
回顾彼得·林奇的经典操作也能印证这一点:他持有数百只股票,承认自己判断错误的公司不在少数。但他真正赚大钱的,是那 10% 表现特别好的公司,而这些,弥补了其余所有错误。他在书中写道:
“我能保证,每次买股票时我都有逻辑,但我不能保证这个逻辑都正确。我的目标是,只要六七成正确,就已经足够让我长期跑赢市场。”
这才是真正投资者该有的心态:我们要追求系统性的正确,而不是个案的完美。